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

专访民大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朱四喜:一片生态绿几多学科人

来源:华体汇app入口    发布时间:2023-11-29 12:41:00    1

  作为贵州民族大学最年轻的学院之一,学科重组成立3年来,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已建成“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点,“环境工程”省级一流专业,并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服务贵州“大生态”战略中勇于担当,成绩卓然。众多不俗表现何以达成?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朱四喜一语道破:一片生态绿,几多学科人。

  2020年6月,在贵州省教育厅喀斯特湿地生态监测研究重点实验室验收现场,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朱四喜的汇报让评审专家频频点头,甚是欣慰。

  贵州省教育厅喀斯特湿地生态监测研究特色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11月经贵州省教育厅批准成立。贵州民族大学在此基础上成立喀斯特湿地生态研究中心。

  朱四喜认为,在贵州“大生态”战略背景下,喀斯特湿地生态环境研究对贵州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即是整合资源、形成团队、培养人才,促进贵州社会经济发展。

  以特色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研究中心为抓手,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集中优势资源,主攻喀斯特湿地生态学,喀斯特特色资源保护与研发,喀斯特地区环境规划管理、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等三个方向,迄今已承担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7篇SCI、EI、中文核心期刊,撰写专著2部。

  其中,专著《人工湿地ECO功能研究》的成果尚属全球首例。朱四喜介绍,本书主要研究高氮供应的人工湿地中植物多样性对生产力、基质无机氮、氮矿化与基质营养季节动态的影响,为完善生物多样性与ECO功能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支持,并为人工湿地的植物合理配置及其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抱团出击,形成集群效应。”这是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鲜明的科研特色。朱四喜认为,要想科研出成果、上水平,就要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科平台,集中打造科研团队,给予有效管理和优质保障,使之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为此,贵州民族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中心、贵州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研究中心相继成立,平台作用逐步彰显。贵州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已于2020年9月获批。

  朱四喜说,贵州省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复杂岩体结构与工程地质灾害机理研究、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发技术和灾后地质环境演变及保护研发技术。而喀斯特环境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将在喀斯特环境地质灾害机理、监测预警、防治技术等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形成特色和优势。

  “我们成立了5个科研团队,每个科研团队均有教授领衔,均有固定的研究方向,有固定的实验室,我们给每个教授都配备了办公室,给每个有意向进行科研的老师都提供了办公平台和相关设备,并设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充分保障学生和老师们的学习和科研需求。”

  如今,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已凝练4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湿地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修复生态学。据统计,近5年,学科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市厅级纵向项目62项,纵向科研总经费1315万元。发表相关论文307篇(SCI、EI收录86篇),申请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70余项,出版著作15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科研总经费与科研成果近3年均保持在全校前三。

  每年8月,从江县3500亩的百香果核心种植基地迎来采摘季,空气中氤氲着果实的香甜。农户们一边采摘果实,一边忙着打包,准备将新鲜的百香果运往城市销售,山间一派繁忙景象。“多亏了科技专家们教我们科学种植!”农户们满心欢喜。

  农户口中的科技专家们,正是贵州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张建利带队的百香果专家团队。这支团队为从江县百香果产业先后引入一批农业机械装备,积极地推进百香果示范园建设及农业机械示范,带领当地百姓“走出去”参观学习掌握先进的技术。带动从江县百香果种植培养面积核心区扩增至3500亩,辐射种植6500亩,带动当地300户农户、200户贫困户就地就业。

  朱四喜说,发挥人才优势,以科技项目示范,带动农户脱贫是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服务社会的典型做法。同时,凝心聚力,助力产业脱贫也是有益经验。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杨成教授、曾广能副教授赴凤冈县、桐梓县开展万寿菊产业、方竹笋加工产业扶贫调研,并对万寿菊加工废水、竹笋加工废弃笋壳的资源化利用开展交流合作,为当地的农产品出山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曾广能副教授作为荔波县科技特派员,积极邀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专家赴荔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桑养蚕技术指导,桑树白粉病、桑螟和家蚕僵病等综合防治以及家蚕饲喂、消毒的要点和方法一一详解,让蚕农们坚定了产业致富的决心。

  2019年,由学院党委书记蒙宁华、教授杨成、副教授王志康带队的师生调研组为镇远县报京乡贵洒村量身定制《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方案》,精准施策一改村前村后污水横流的顽疾,有效改善了该村人居环境。

  2020年,由朱四喜牵头指导贵州泰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贵州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工程,建成赫章县兴发乡中营村、水塘镇水潮村、龙里县永安村等10余处人工湿地,污水变湿地,引得村民们感叹:抬头有蓝天,低头有湿地,家乡变美了,生活更安逸。

  在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流最苦最累的汗,摘最香最甜的果。学院对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实行“5大培养玉律”,要求近乎苛刻。

  朱四喜说,我们每位硕士生在读期间一定要达到以下5项要求:至少发表一篇中文核心期刊以上的论文;以发明人学生一作或导师一作、学生二作的顺序授权一项专利;必须取得一个行业的工程师培训证书;需要在行企业或单位实习一年以上,实习的行企业或单位需得到学院考察同意方可安排,并签订相关合作协议;硕士毕业论文必须是和环境工程相关的应用型研究、技改报告等。

  对学生为何如此严苛,朱四喜语重心长:“我们不是985、211,但也应有一流民族大学的风骨。在校期间苦一点、累一点,踏入社会后才能适应人才竞争的需求。这是学院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负责。”研究生严格要求,对本科生也不例外。“我们鼓励本科生于大学二年级就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方面的科学研究。”

  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院先后与中国水环境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中国节能集团贵州天融兴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公司等17家企业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地。

  事实证明,严格的要求并未让学生望而生畏,却是迎难而上,越战越勇。近3年,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项,省级25项。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平以第一作者在Top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水文学,SCI一区)上发表论文。学院毕业率达到100%,不少学子已成为高管,过硬的专业本领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让同行刮目相看。

  严师出高徒,严师须是良师。朱四喜告诉笔者,近3年来,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先后引进博士20余名。学院现有师资队伍5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3人,另有2人为在读博士。学院大部分教师毕业于美国托莱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地球化学所等国内外著名高校与科研院所;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教师13名,并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学技术人才1人,贵州省创新型“千”层次人才6人。

  年轻的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已拥有令人羡慕的“5个民大之最”,即师博比最高、师资平均岁数最年轻、师资高职称比例最高、师生比最优、科研成果最强之一。“良好的学科平台,浓厚的学术氛围,再加上科学的人才管理,这是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法宝。”朱四喜说。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朱四喜说,2021春天的脚步已来临,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贵州“大生态”战略,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学院内涵建设水平,力争未来3-5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争取进入全国高校学科评估行列,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进入贵州省一流专业行列,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和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作出新的贡献。(任洁 何春 图片由贵州民族大学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我们国家科技论文数量质量显著提升 下一篇:ATP8600高性价比近红外光纤光谱仪
关闭 华体汇app入口